列位我所敬愛的兄弟姊妹,願恁平安!
有一首詩歌──「主啊!我情願」,這首詩歌的歌詞──「主啊!我情願獻上一切所有,拒絕妥協生活,為要得著祢。主啊!我情願背起十字架來,撇下應得享受,甘心跟隨祢。主啊!我情願順服祢的旨意,接受各樣試煉,一生信靠祢。主啊!我情願擁有祢的愛情,捨棄一切所愛永遠屬於祢。唯有祢是我所愛,唯有祢是我所想,唯有祢是我所求。親愛主,是祢,我就都情願。阿們。」這首詩歌使我深切體會出一個人要一生忠貞事奉主至終不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他懂得不斷的面對自我,還要有勇氣去不斷的革新自我,否則一切的理論都是空談,五分鐘的熱度,一過仍是故態復萌,結果必然使美好的理想亦告無疾而終。我相信不單是傳道人,即使是一般人若要有所作為,都務須學會了不斷的革新自我,天天活在成長的蛻變中邁向成熟。
(一)、「革新」是主的呼召
雅各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1:22-24)這段經文至少提示我們幾件事(1).鏡子的重要、(2).上帝的話就是我們的鏡子、(3).鏡子能使我們認清自己、潔淨自己,聽道、讀經的目的也在於此、(4).聽道而不行道就是自欺欺人,也失去了其聽道的意義。雅各用這個比喻來強調我們對於真道應有的正確反應,以真道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價值觀,進而成為日臻進步、完美的人。
很多人相信人類是由進化而來的,你也信嗎?最近我讀到一篇以「進化與退化」為題的文章,內容描述人如何從野蠻進入文明,從獸性進化到人性,這一切都顯示著人在往更完美、更成熟的境界發展。但你是否注意到今天的人類卻反映出退化的現象?人類所表現出的獸性往往掩蓋了其人性的特質,打鬥、殘殺、欺詐、放蕩、性氾濫、婚姻制度瓦解,一味追求物質、金錢,人所表現的只是動物的本能,甚至連動物都不如,人類除了科技之外一切都在走下坡……,人是在退化,退化到與一般動物一樣只知吃喝玩樂、放浪形骸,然而聖經昭示我們要照鏡子,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也啟發我們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上帝要人在祂的旨意中「進化」到與祂相同的完美與榮美,由人性走向神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由血型認識瞭解人的個性,但是我深信福音的大能可以改變人,使之棄除原有血型的缺點,並吸收其他血型的優點。換句話說,基督徒的個性會因著不斷的革新而使人無法由其個性中猜測或判斷他的血型,因為他已具備了各種血型的優點。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學習努力的目標,我們的個性、脾氣,越來越有改進,越來越完美,因為我們活在革新中,耶穌不但賞賜我們生命,而且更給我們豐盛的生命──更成熟的人生。
信主耶穌不在於年資多長、教義瞭解多深,而是在耶穌改變了我多少,我活在進步中嗎?我們不但要接受聖經那革新的呼召,而且更要有勇氣向自己挑戰──活在革新中。
(二)、「自我」乃革新的障礙
革新最大的障礙乃是「自我的作祟」──不認識自己(不照鏡子)、自以為是(不承認鏡中的我)、不想改進(照了鏡子卻無反應),我要用幾個類型的例子來闡述如何破除您革新自我的障礙。
人最大的軟弱是自以為義不照鏡子,縱然照了鏡子也不承認鏡中的「自己」,一個不認識自己的人怎能在革新上有所進步呢?自以為是常常是人吃虧的原因,就以我讀過的一篇「你丟我撿」的短文為例,即能瞭解人的失敗往往在於「我想」、「我以為」此種自以為是的錯誤抉擇上──
「星期假日,我上市場買水果,站在小山堆似的柳丁前面,不禁有些頭痛,隱約記得母親說過柳丁成卵型色澤金黃的較甜,我又想軟一點的應該多汁,於是一個一個的選,太硬的我就先放一旁,不久發現站在我旁邊,一位也在選購柳丁的太太,她卻將我嫌太硬先放在一旁的柳丁撿起放入袋中,如此這般,我們一來一往你丟我撿二人合作無間,不一會兒都各買了一大袋。飯後,切一盤柳丁上桌,家人吃了都嫌不甜,農家出身的外子,教我以後買柳丁要選硬些的較甜,我一聽不禁笑了出來,只好將早上的情形告訴外子,外子笑罵:『笨啊!』」
我們常以「似是而非」的判斷去做抉擇,這種抉擇若發生在關鍵性的問題上,勢必鑄成極大的危機。
天主教教宗約翰廿三世,在年輕時曾擔任修道院青年宿舍的監督,辦事十分認真,他曾在門口裝置一面大鏡,在上面寫了幾個大字──「知道你自己」,他希望學生在出外或返回宿舍時,能對鏡子自照一番,看看自己是否容貌端正、衣冠整齊,能給人良好的印象。一面光亮的鏡子能反映出人的真像型態,即使藏於濃密黑髮中的一根銀絲,或臉上的一個小污點,只要面對鏡子便可一覽無遺,然而問題是我們有勇氣去面對心靈的明鏡且承認鏡中的自己嗎?對於鏡中所反映出的形像能有勇氣加以潔淨嗎?
從來不照鏡子的人很容易「自我陶醉」,從不「自我估計」的人必然好高騖遠,因此人不只是適應而生存,乃是要追尋、明白上帝要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會因堅持「我的理想」而忽略了上帝計畫中「理想的我」是什麼?當我們在堅持己見高言大志與理想時,是否曾反問自己又是塊什麼料子呢?
有一個故事如此說:一個年輕人在街上看到一個招牌寫道「美國式婚姻服務處」,青年付了100元進去了,他推開一扇門,裡面的房間有兩扇門,分別寫著「年輕貌美」和「穩重成熟」,他滿懷希望的推開「年輕貌美」那扇門,房裡面又有二扇門,寫著「溫柔體貼」和「偶有小脾氣」,他當然推開「溫柔體貼」那扇門,豈知門裡又有二扇門,分別寫著「嫁妝可觀」及「沒有嫁妝」,年輕人自言自語道:「那還用說!」就進了嫁妝可觀的那扇門,房裡竟空洞洞,但有一面鏡子,青年往鏡子一瞧,鏡子上寫著一行字──「要求太多,先照鏡子瞧瞧自己,配嗎?」能照照鏡子的人就不致自狂、自迷、自醉了。
(三)、革新自我的根源
在我們生活環境的週遭處處都有鏡子──他人的回應、聖經的教訓、自己的良心……,這些都是一面光亮的鏡子。從聖經中獲得真理可以瞭解自己的光景,是否虧欠了上帝的榮耀,從「自我的良心」可以指出自己的善惡,一個成功的人要能瞭解自己的長處,也要能瞭解自己的缺點,如此才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人需要有鏡子,這種內在的工夫幫助人有自知之明,且改變自我邁向成熟。
在電話尚未普遍的時代,某某公司要三間辦公室合用一具電話機,靠近電話的人整天替別人接電話,十分煩惱,於是這架電話究竟要放在誰的辦公桌上,成了一大問題。不久這家公司增添新人,大家趁他到職之前,把電話機移到他的辦公桌上安放,此人來了,由於他是個基督徒,因著信仰有上帝同在,所以他竟然能坦然視之不動聲色。電話鈴響他迅速接聽,對方說找某甲來接電話,他低聲的問近旁的人:某甲是誰?坐在哪間辦公室裡的哪個位置?什麼職務?……他起身找某甲來接電話,同時把某甲的資料記下來,然後是某乙、某丙……,三個月後,三間辦公室所有的同仁都對他充滿了好感,願意做他的朋友,而且他也弄清楚了每個人對他有多大用處或可能有多少害處,他開始建立他的權威,選擇他的朋友,許多人得遷就他,因為他掌握著大家對外交通的樞紐。這架電話機是別人的累贅,卻是他的成功機會,辦公室的人都有些後悔了:「為什麼不早早把電話機放在自己的桌上呢?」
上帝必然幫助你「變負為正」,因為你懂得以人為鏡,也願意淨除內心的不滿、怒氣,所以你快樂、純良、可愛,最後必可獲得成功。
上帝在我們周圍擺了第二面鏡子,那就是從別人身上認識自己、改正自己,懂得見賢思齊,也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人為鏡」是使自己革新的方法。
別人的得失也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如何從別人的失敗上引以為鑒而不重蹈覆轍,這才是真智慧的人,讓我以一個西方諺語故事來描述這道理──某種宗教說:所有的靈魂都不願轉世為人,視做人為苦役,獨有一個靈魂自告奮勇,閻王問他:「你有什麼理由?」他說:「我前世為人,犯了很多錯誤,很希望有機會從頭再來一次。」「好吧!」他的要求得到批准。轉世之前依例要先喝一碗迷魂湯,他不肯喝,「喝下這碗湯,前生的經歷完全忘記了,如何還能知道長短得失?」閻王告訴他:「放心吧!你犯下的錯誤別人也會犯,只要觀察別人的行為引以為鑒就夠了。」整個故事雖屬虛構不足採信,但要切記「觀察別人的行為引以為鑒」,基督徒更要學會了在別人的缺失、短處上警戒自己。
第二面鏡子的另一個含意是:每當你面臨抉擇時,要「面對他人」這面鏡子自問:「我這樣做能造就別人嗎?」(林前10:23)基督徒活著一天就是報一天的恩,報上帝救贖之恩(因此要榮耀祂)、報父母養育之恩、老師教誨之恩、親友關懷之恩……,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報恩?抑或虛走一遭甚至作惡多端?就要看他如何去想了。
因此第一面鏡子是──我這樣對得起上帝嗎?第二面鏡子則是──我這樣做對得起他人、父母、老師、親友嗎?以此在內心自省的人,必然是活在成長中的人!
第三面鏡子是自己的良心──我這樣做對得起良心嗎?對我身心及品德的成長有益處嗎?聖經提示人「常存無愧的良心」就是成長革新的秘訣。
曾有某所大學在校園購置了200餘把「良心傘」,一學期下來絕大部分有去無回──良心與雨傘齊飛,少數回籠的則已損壞不堪,該校學生遂發起「拿出良心」的自覺運動,決定再添購一批試試看。良心傘的遺失,這種情形在一般公共場所倒是不足為奇。因為公共場所出入的人很多,難免有些貪小便宜的人存心留下獨享;或是認為這是小事,再經過時忘了帶回去,不經過時又不願為還傘特地跑一趟。這種人根本就忘了「良心」二字,哪可指望他送回雨傘。可是現在卻發生在大學中,就很值得注意了。因為我們認為公德心和受教育高低有關。過去那些借傘不還的人,可能都是低教育水準的人。而大學生則是高級知識份子,如果連大學生也染此惡習,那麼我們發揚公共道德,要寄望在哪一類人的身上呢?
喚回良心不止是這所大學學生「必修」的課程,對於基督徒尤為重要,一個人若常存無愧的良心且去實行對自己身心品德有益處的抉擇,則必然能在「革新自我」之中而成長。。
三面值得借鏡的鏡子,我們應以此來檢點自己革新自己:
(1).對得起上帝──人生為報天恩。
(2).對得起他人──報父母、教師、親友之恩。
(3).對得起自己──不致受自己良心的譴責。
以「報恩」之心態善度人生光陰。
從前有一位名畫家名叫達文西,作了一副名畫──「最後晚餐」,是耶穌和他的門徒們作最後一次聚餐。達文西想找一位「舉止文雅,道貌不凡」的青年作為模形,來描繪耶穌的像貌,他物色了很久,最後在一所禮拜堂的詩班裡,發現了一位漂亮的青年名叫潘迪奈。這位青年不僅面目清秀體態均衡,而且品學修養很好,歌詠才分也高。達文西就出資請他到自己的畫室,充當基督畫像的模形。兩年之後,當這位大畫家在繪畫最後一位門徒──猶大時,為找一位面貌表情酷似這個叛徒的人,卻花費不少心思與時間,物色了很久,最後才找到一個面貌蒼老、表情憔悴的青年,顯出他的心靈已告腐壞,達文西覺得這個人正好可做猶大的模形,當達文西依照他的面孔,描繪猶大的像貌時,這個人不禁大哭起來。他不是別人,就是潘迪奈,他這兩年來度過的罪惡生活,竟使原有基督般像貌的他,一變而為酷似賣主求榮的猶大,這雖是一個故事,但其所表達的真理與教訓卻是不容置疑的。
列位我所敬愛的兄弟姊妹,任何人當他的生活離開了自我反省的鏡子時,就必然走向墮落自我毀滅的道路,你願有耶穌的面貌嗎?或是你長得一張猶大的臉呢?這就在乎你的抉擇,在乎你是否肯天天自我反省,天天享受革新自我的主權,使你由人性漸趨「神性」的境界,這是上帝的應許。
切記基督徒享有「革新自我」的主權,要珍惜它!充分的享有它!讓它幫助你邁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