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我所敬愛的兄弟姊妹,願恁平安!
有人說:「人生是個謎」,仔細思之,人生確是一個謎,不是嗎?每一個人的本身就是一個謎,到底他「從哪裡來」?「往哪裡去」?「現在活著為了什麼」?這一切誰能知道呢?人生真是一個謎,因為無法預知明天可能發生什麼事,是禍?是福?完全是未知數,那麼難以捉模,難以預測,正如俗語所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是一個謎,面對著人類的歷史,「我」又算得了什麼?曾在一本大學刊物上閱讀了一些大學生苦悶的原因,其中有兩點更表達了現今知識份子的迷失:(1).茫然迷失──為了一張大學文憑,不惜惡補多年才進了大學,但瞬間卻又發現大學並不能發揮他們的興趣。(2).無意義感──許多大學生死啃講義,只為取得一張畢業文憑,或申請美國大學之入學許可,然而為何要念大學?或者為何要去美國?對到美國去做什麼?……感到迷惑不解,其實迷惑茫然者何止於大學生?又有多少人真正活得有意義?有方向?有價值?
彼得在其書信中,提示了基督徒應有的人生觀,也提出了基督徒的人生準則,提昇人的思想意境,也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質,──「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彼前2:11-12)
(一)、有使命的人生
首先彼得提示人生在世,就如客旅、寄居的。它不但表達了人生的短暫,更表達了人生應該具有使命感。
一般人提起人生如客旅,常常會產生消極的觀念,以為人的成就如花草,而花草必然凋零枯萎,因此不該在乎世上的功名成就,而要專心追求那美好的將來。其實人生如客旅的真義,乃在提醒我們要更積極,更有使命感,珍惜歲月,謹慎努力。我們不願有朝一日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傷,而是要奮發上進,願有「衣錦榮歸」之時。在機場常可看見來來往往的客旅,通常出遠門的客旅至少可略分為四類:有的是為了探親,他必須藉此機會把握時間與親友歡敘,以增進彼此的感情;有的為了考察,他必須把握這個機會多多瞭解,以求促進事業的發展與改善;有的是為了讀書,他必須把握機會努力學習,有朝一日學成返鄉貢獻社會家庭;有的是為了觀光,他必須把握此一機會遊覽風光、調劑身心、增廣見聞,以期在遊罷返鄉後能更煥發,更歡欣的面對工作。每一個客旅都有其目的,而且也都會盡力去達到目的。人生如客旅,我們清楚自己的目的嗎?忠實於自己的目的嗎?
基督徒的人生觀,是為基督有雄心、有抱負、有成就,為基督成為好老師、好學生,為耶穌賺大錢、為耶穌立大業,不只以自我的角色、崗位為榮,而且也忠實於它。
有三名水泥工人正在修建禮拜堂,有人分別問他們說:「你在作什麼?」第一位無奈的說:「我在混飯吃!」第二位回答說:「我在砌磚蓋房子。」第三位卻歡欣雀躍的說:「我在蓋上帝的聖殿!!」您是老師嗎?哪一類型的老師呢?混飯吃的老師?教「書」的老師?或是為上帝在培養一個有靈性,來日貢獻社會的人呢?為耶穌做優秀的工程師、成功的商人、盡責的家庭主婦……,忠實於您現在旅程中的角色與目的。
「人生如客旅」也提醒我們不可為今日的成就而忽略了回家的時刻。聖經中在描述財主的故事時如此記載──「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罷。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加12:19-20) 人生活在世界又豈止於「吃喝快樂」?上帝要我們走時怎麼辦呢?一隻船需要水才能前進,但是水若潛入船身,船必沉沒。人生就像一艘船,我們需要錢財、成就、名聲……,藉此使我們可榮耀上帝、造福人群。但若讓這些成就、名望、錢財佔滿你的心,你必然會沉淪。切記耶穌的話,我們身在世界卻不屬於世界,這就是客旅的人生觀。
很多人只注意將來的天堂榮耀,而忽略了今日所扮演的角色與該盡的本份,有的人更被世上短暫的榮華富貴所迷惑,而忽視了靈魂永恆的歸宿。客旅式的人生觀是平衡的人生觀,是懂得「有標竿」也懂得「努力面前」的人生觀。
(二)、不隨心所欲的人
因為我們的人生觀如同客旅,是一個「出外人」,因此需要──「禁戒肉體的私慾……」,「禁戒」乃有所不為之意,不隨心所欲。一個旅行者必然謹慎自己的起居、飲食,免得因水土不服或其它因素感染疾病,就誤了行程。而人生的客旅更要多加謹慎──「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保羅曾提示我們,既然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5:25),不可放縱私慾,任性而隨心所欲,要思想我們所作、所想、所言是否可以有助於我們生命的成熟與健全,我們的抉擇是否能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呢?保羅為了使自己更完美,他學會了「攻克己身」,也學會了「控制自己」。
詩人曾為我們列出一條踏上成熟幸福道路的秘訣──「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2) 這也正如保羅在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所提示的教誨,真正相信耶穌的人該有所禁戒──「要禁戒謊言……要禁戒怒氣……要禁戒懶惰……要禁戒污穢的言語及毀謗……。」(弗4:25-32) 這些都是我們該努力的方向。
總之,一個真正信耶穌的人,在他一切的抉擇中,都不能依個人的喜愛,而應以真理為其抉擇之標準,他的取捨也應以真理為依歸。古人曾以「學以致用」鼓勵眾學子。從信仰立場而言,我願以「信以致用」彼此共勉,一個基督徒必先學「不作惡事」,他所行的善才會產生價值。
不隨心所欲的人,是品德成熟的起點。
(三)、有德可服人的人
彼得不但是要人禁戒惡事,不作壞事,而是要積極的作好事、品德端正──「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彼前2:12)
首先我們要承認,一個向上的人,即使是義人也會被人毀謗,古人所謂「不遭嫉妒是庸材」,一個有作為的人難免遭人議論,耶穌當年曾感慨的說:「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祂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太11:18-19) 馬利亞奉獻香膏本是一件美事,然而卻也遭人批評。但是他們卻能以「端正的行為」來證明他們的良善。彼得曾說:「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什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上帝看是可喜愛的。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前2:20-21) 一個有信仰的人,不會因人的錯誤而灰心,也不會因人的毀謗而激怒,以至失去方向,他能以良善的行為證明人的錯失,他懂得如何以善勝惡。
彼得強調,面對人的毀謗、批評,不必以口去辯,因為事實勝於雄辯。俗語說「越描越黑,越攪越臭」,彼得提示我們「以德服人」才是勝過毀謗批評的最好方法。
保羅也曾提示了類似的原則,他說:「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17-21) 一個肯如此去實踐的人,他縱然不是聖人,但已走向成聖的道路了。
提高生活的品質是當今社會的呼聲,其實也正是我們信仰生的目標,它提示人不但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好」,更要「活得美」,「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秘訣就是──
1. 有使命感
2. 不隨心所欲
3. 有德可服人
我們應當努力做個高品質的人。